《明清名家小品精华/张岱》

  《明清名家小品精华-张岱》

  《金山夜戏》评析

  张岱在戏曲方面造诣颇深,他有不少有关戏曲评论的小品。但如果把《金山夜戏》仅仅看作是单纯表现作者戏瘾的小品,就上他的当了。奇丽、绚烂的自然景观可以激起人相应的情绪。在“月光倒囊人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撰天为白”的秋夜里,作者“大惊喜”,于是乘兴移舟过金山寺,见四周寂静,月光如霰。刹那间,古今多少兴亡遗事射人作者脑中,使作者热血沸腾,亲自粉墨登场。时间“锣鼓喧填”,热闹非凡。这种快意、放旷的行为,颇像青眼白眼看人的阮籍、醉则埋我的刘伶等魏晋名士。这种感情上毫无遮掩的渲泄,使全文产生一种一泄千里的文势。张岱为文,善于从寻常的小事中挖掘题材,加以渲染,使之蕴含深沉的情感,《金山夜戏》正是如此。全文有一种诗意的美,如字句的提炼,体物的精微,都是从诗法中吸取养料,因而本文显得音律和谐,清真隽永。

  《湖心亭看雪》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写乘小舟前往西湖看雪一直到下船的整个过程。“看”字领起,下即围绕此字描写。黑夜中赏雪,愈见雪白,是侧面衬托手法。痕、点、芥、粒刻画堤、亭、舟、人,细致入微,生动传神。不独写雪,还写雪中之人。饮酒赏雪,风雅之极。宾主并不相识,却相对共饮,兴之所致,萧酒脱俗,看雪的意义似乎尽在此中。自然流露出作者孤高寂寞的心情。虽未明说,却从字面背后看出,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其中也寄寓了故国之思。赏雪人“痴”,以更痴的人来作陪衬,显得“吾道不孤”。从舟子口中说出,既真实又有韵致。简短的对话,着墨不多,人物之神态宛然纸上,呼之欲出。文章描写湖山雪景,清丽如画,景中人,人看景,互为点缀。移步换景,虚实相间,淡曌疏笔,境界全出。

  《柳敬亭说书》

  柳敬亭说书,技艺高超,作者亦巧妙地运用说书技法来写他。下笔即抓住了读者的心,令读者大吃一惊:柳敬亭原来是麻子,他相貌丑陋不堪;而身价特高,读者的兴趣被挑起来了。作者接下来便有板有眼地细细道来。以巨钟形容其声,以崩屋形容其势,特别是武松沽酒的一吼,似至今犹在读者耳边回响;而丙夜说书的情景:拭、剪、递的动作,款款言之的神态,令人神往,似人其境。作者以亲身经历,细心的体验,传达出柳的声、情、行、态,柳的说书艺术特色亦在作者的妙笔下活化出来。闲中著色,刻画入微,掌握听众心理,创设氛围,人情人理。最后总结出柳的貌丑而艺美,呼应了前文,同时强化了柳敬亭在读者心目中的形象。小品结构巧妙,刻画细腻传神,人物形象毕肖,呼之欲活。

  《虎丘中月夜》

  “虎丘中秋”是在苏州虎丘举行的一年一度的昆曲大会,以演剧和唱曲竞赛为娱乐的民间节日。如此盛大的娱乐场面,作者博观约取,有层次地、绘声绘色地把它描写下来,如一-轴绚丽多彩的明代社会风情画卷。这除了应赞叹作者取材角度的合理,结构布局的巧妙以外,似应归功于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确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汰尽一切浮词赘语,字字句句皆有着落。第一段写游人之众,场面之壮观。只是罗列出各色人物,各处景点,不作具体铺写,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第二段写夜间鼓乐竹肉竞奏,庆贺中秋的空前盛况,奇句迭出,精彩纷呈。以时间为序,选取五个典型场景,或铺陈或刻镂,渐次呈现。夜愈深,人愈静,声音愈是单一,而境界愈美,品之欲醉。二鼓时分的场景令人正襟危坐,侧耳倾听。三

  《扬州清明》

  清明时节,历来是一个令人断肠销魂的日子,而张岱笔下的清明却又是另一番的景象。在这里,清明仿佛不是缅怀、奠祭死者的节日,而是生者行乐的绝好机会,充满着喜剧的气氛。如此狂欢至日暮霞生,人们还恋恋不舍。作者将扬州清明写得如此热闹、美妙,动机在最末一句:“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追蔡汴京景物,有西方美人之思,而余目盱盱,能无梦想?”这点明了本文的真实意图。作者追忆扬州昔日的繁华,连清明上坟也热闹到这种地步,其它时日就可想而知了。作者感伤眼前孤寂、凄凉的生活,而经过了“扬州十日”屠杀的兵灾之后的扬州,变得满目沧桑,废池乔木充塞耳目,昔日的繁华已一去不返。在这种心情之下,岂能不有所寄托?本文多用四言句式,整饬中有铿锵的节奏感,渲染热闹场景有条不紊,绘声绘色,而感情尽蕴其中,深沉含蓄。声、辞、情三者达到完美

  《绍兴灯景》

  本文描绘了绍兴灯景繁华热闹的景况。作者从绍兴灯景之所以海内称盛的原因入手,认为“竹贱、灯贱、烛贱”,使得家家都能置办。万民同乐正是绍兴灯景称盛海内的基础。由此开篇,继以具体刻画热闹场面,如剥笋一般,层层展开,有条不素,娓娓道来。小品以一虚拟的游踪为线索,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来写灯景之盛况。逛绍兴城一遍后,作者又转而写仕女嬉闹,尽情狂欢的场景。从中可见绍兴浓厚的地方风情。最后,插入灯景的故实,以万历间大户小户之家争奇斗艳之举,又从另一个角度衬出绍兴灯景之盛。结尾打油诗则是另外一种情趣。而“由今思之,亦是不恶”,则表现出了对往

  《西湖香市》

  张岱因国破而致家亡,由锦衣玉食的贵公子沦为以粗衲粝米度日的山野匹夫。家国之恨对他来说并非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可感的。《西湖香市》以前后直接而鲜明的对比,道出他内心的隐痛。小品以层层推进的手法来写香市的繁盛,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作者先从香市的时间入手,继写香市的场所,接着集中笔墨写昭庆寺香市之盛,最后则浓墨重彩地描画了香市期间西湖畔的空前盛况,描出西湖香市独特的地方风情。小品至此,告一段落,似乎文意已尽。但作者又继以香市之后事。追叙了昭庆寺失火,杭州饥荒,大兵压境,以至“(香)市遂废”。前之升平之日的繁华场面与后之饿殍遍地的凄凉景象相对比,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情。而刘梦谦鱼肉百姓,“轻薄子”改林升诗的插曲,则是作者一贯的寓庄于谐的笔调,同时也是他家国之恨的自然流露

  《西湖七月半》

  西湖七月半,游人如潮,然而,真正想赏月、真正懂得赏月的人却屈指可数。因此,作者以为西湖七月半“止可看七月半之人”。他将这可看之人精心地区分为五类,行文中对各类人虽没有明确的褒贬语句,但作者的爱僧态度却是一目了然的。他说“一无可看”,指的即是在这群俗人吵嚷下的西湖,根本无法真正地赏月,直到附庸风雅的人兴致过去了,“西湖七月半”的美景才能无遗地馈赠给懂得赏月的人。至此,西溯七月半的正剧才刚拉开帏幕,真正想赏月的人方始陆续登场。湖、山、月似乎也有爱憎好恶,此刻“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類面”,月下西湖才显出庐山真面目。月下在西湖泛舟,吟诗奏乐,飘飄扬扬,令人有化鹤之想。作者在别人散去之后,“纵舟甜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潇酒、超脱之极。小品语浅意深,构思精巧,前呼后应,曲折有致,详略得宜。

  张岱生长在一个世代显贵的家庭,他少年时并不汲汲于世俗功名,他所歆慕、追求的是贵公子种种繁华事乐的风雅生活。然而他又与只知肆意挥霍的纨裤子弟不同,他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在如数家珍地品评着人生种种乐趣。本文即回忆他在品山堂无拘无束、闲适自娛的生活情景。在全篇构景中,最先扑入我们眼帘的是荷珠煮酒的清雅画面,体现了作者高雅的情致。接着写菱芡之香又写深秋红橘,这些富有生活情致的景物恰似点缀于鱼宕上的小摆设。如果说这些仅仅是构成一幅恬美宜人的静态画面,那么最能体现江南水乡风味的,应该是那些富有动态的捕鱼场面。作者先用“鱼牒千余艘,鱗次栉比”渲染千帆竟发之势,接着用铺陈手法,反复、细腻地刻画各式各样的捕鱼手段。尤有趣味的是鱼的百态图,既把鱼惊慌逃窜的紧张神态描绘出来,又烘托出捕鱼场面的热闹欢快,行文也显得妙趣横生。这种轻松闲雅的景物和紧张热闹的场面互相衬托,构成渔家安乐祥和生活的生动画卷。显示了张岱对人生诗意般的把握与热爱,也使读者超脱于名利的腐蚀缠扰,忘却庸俗无聊的生活東缚,领悟出人生的真谛。

  同,富于变化,显示了精湛的写作技巧。这篇《闰中秋》写极闹与极静的交汇,于飼中取静、静中见动,写法尤其独特。前半部分写“闹”,极尽铺陈之能事,描绘了与友人于蕺山亭中聚会的盛况。写到夜深之后,热闹中叙出了极静,对比十分鲜明。这一段是过渡文字,以此为转折,接着便是写客散后月夜中静谧的景观。作者倚亭观望,顿生宇宙人生之慨。是时,月光盈盈流转,白云冉冉而起,于极静中又有动态,愈见其静,此景不像人间所有,仿佛是画家笔下的写意山水一般,体现了作者的理想境界。而于景中平添几分诗意。作者陶醉在这奇丽的境界中,破碎的心灵找到片刻的休憩地。

  逝去的年华是一片永远失去了的家园。当你穿过历史的风烟回首往事时,你是否会感到自己就像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浪子,孤独而凄凉地奔走于漠漠红尘之中,背后横亘着永远无法回归的家园?正因如此,追忆便成了一个永恒的文学母题。对张岱而言,追忆往事不仅饱含着个人的身世飘零之感,而且还浸染着刻骨铭心的家国之痛。西湖不仅代表着他华彩乐章般的早年生活,更是故国家园的象征,让他魂牵梦系,未尝有一日忘怀于心。顺治十ー年(1654)和十四年(1657)他两至西湖,本为圆故国之梦,然而看到的却是一派萧索景象。世事沧桑,回天无力,哀痛之余,只有在追忆旧梦中度此余生了。虽然自知浮生若梦,梦里寻梦,更如水中捞月,镜里摘花,徒费心力,但总有一些凄凉的慰藉。梦总有惊醒之时,在此余生中虽能保得西湖旧梦“端然未动”,但百年之后,又有谁相信西湖昔日的繁华胜景呢?把自己心中的西湖梦影付诸笔墨,传于后世,使世人在细怀之余,犹能记起亡国之恨,这恐怕也就是《梦寻》之作的寓意所在罢。本文一任意绪自然流淌,行止自如,针脚全无,浑若天成。语言不事雕琢,能于朴实中见深情,字里行间蕴含着一股浓重的国破家亡的哀痛。笔力沉郁,情透纸背,读来令人心生俳侧,感怀不已。

  本文是作者晚年追忆往日西湖之胜的《西湖梦寻》的第一篇“西湖总记”。明圣湖为西溯旧称。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层层深人地阐述他对西湖乃至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开篇即将鉴湖、湘湖西湖进行对比,是大手笔。笔锋又陡转为人们对“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溯亲呢可亲的品性的轻慢态度的讽刺,表达出他对世俗鄙陋的憎恶之情。接着从游人对西湖春夏与秋冬、花朝与月夕、晴明与雨雪的前褒后贬的态度的对比,并巧妙地引用董遇关于读书的“三余”说来肯定后者,从而顺理成章地提出:“雪巘古梅”、“夜月空明”、“雨色空濛”オ是西湖之性情,西湖之风味。这样进一步讥刺了那些媚俗之人。作者又通过古人旷达与静深、荒诞与灵敏的对比,表达他晚年追求静深、灵敏的情怀。最后,以豪奢的贾似道

  《陶庵梦忆》是作者追忆过去繁华生活的片断而作的小品集。作者回味昔年观雪、赏月、看戏、品茗等种种风雅享受,车水马龙的热闹场面。感叹这些美好的生活已一去不复返,成了过眼烟云,因而名其集为《梦忆》。名日《梦忆》,“梦”字即为全篇主旨。小品中共写了四个梦,各个梦都有它的因果渊源。作者生于钟鸣鼎食的官宦之家,世事巨变将他推入身不由己的境地。对荣华富贵有极深感情的作者,巨变对他是有着切肤之痛的,这正是他之所以会发出“梦耳”的感慨的原因。对于这种天翻地覆的转变,作者根本无法适应,只能盲目地将这些归结为因果报应,从他对过去繁华的追忆文字之中,何尝见到有“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的心情?有的只不过是对过去的留恋,以及对往事不可留的伤痛而已。“颓伤”实是人类最真挚、最激越的情感,也是本文感人至深之所在。小品并没有苦心谋划的章法结构,只以感情的渲泄来引导行文的流程。语浅情深,小中见大,有尺幅千里之妙。

  林逋植梅养、隐迹西湖的雅事,历来被骚人墨客咏费、仿效。本文作者想重现古人盛事,作文以纪其事。从中可见张岱审美情趣和个性追求。文章以“四六体”写成,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以骈文的形式来写新事。辞藻华赡而不奧诘,流丽典雅又灵动有致,有其独到之处。作者善于融诗入文,像“疏影横斜,远映西湖清浅;暗香浮动,长陪夜月黄昏”便是从林通《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化出,不仅没破坏原诗意境,反添了几分疏宕的风致,“实为林处士之功臣”。全文浑然天成,不见斧凿之痕,言与情合,亦见作者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力

  本文先略叙快园的园址沿革和园名由来,继之简洁而又生动地描绘了快园周围的环境。接下来用工笔重彩描绘了快园昔日的清丽景致,桃李梅杏,古松翠竹,奇花异卉,水阁凉亭,朝夕照如入画中,不啻是桃源胜景,琅嬛福地。紧接着笔峰一转,勾勒出如今快园荒芜衰败的景象,两相对比,反差极为强烈,读者于此可以领会到作者寄寓之深。国之盛衰,岂是偶然?快园的变迁无疑也是国家兴亡的一个缩影。文章最后以与友人语作结,语虽谑而实沉痛,作者的亡国之恨和故国之思已然隐约可见。本文于园记中寄寓故国之思,却并不明白点出,笔致蕴藉含蓄,耐人寻味。

  学琴的人谁不想学得熟练?而张岱在《与何紫翔》一书中,却提出学琴的最高境界在于“生”,这岂不是谬论?然而,细读全文,才知道这实在是薏眼独具的见解。“熟练还生”是弹琴的最髙境界,进而推广为“自弹琴拨阮,蹴賄吹箫,唱曲演戏,描画写字,作文做诗,凡百诸项,皆籍此一口生气。”禅者论禅,有一段著名的公案。参禅者观山观水,初则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再则见山非山,见水非水;最终则返朴归真,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张岱生于乱世,受过晚明个性放思潮的洗礼,喜欢谈禅说佛,这篇小品似乎有受禅观影响的痕

  张岱可称是位淹通博学的奇才。他在戏曲评论、诗文批评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见解,这些散见于《陶庵梦忆》、《琅嬛文集》等著作中,《与包严介》就是一篇关于诗文评论的小品。他认为画即便再精妙,它也仅仅是一个形,而诗中内蕴却往往无法画出来。若《香积寺》诗中,“咽”字、“冷”字即无从画起;而若没有这两个字的话,那画些泉水、危石、日色、青松也没有多大的意趣了,就不成其为画中有诗了。反之,说诗中有画,也是同样的道理。这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画与诗之间最完美的结合了。这是新人耳目、独具慧眼的真知卓见。本文发论高妙,见识超凡。语言平易晓畅,论证清晰有力,令人叹服。

  煮茶品茗向来是文人雅事。试想:在雪飞风寒的冬日,或是花发月圆的春夜,与二三知己坐于瓦屋纸窗之下,围炉清谈,茶香而人淡,其情其境,何等风雅!虽得半日之闲,亦可抵十年尘梦。也无怪乎文人名土要嗜茶如命了。张岱早年生活极其豪侈,诗书古董琴棋花鸟,美食茗茶,无一不嗜,无一不精,于茶理知之尤深,曾著有《茶史》一书。即从本文中谈及用水、制茶、贮藏等方面来看,可谓深谙茶道。本文为致友人尺牍,谈论茶艺,笔到而意随,恰似行云流水,全无半点滯碍。文笔清雅脱俗,轻灵空明,尘滓尽滤。读此文而可想见作者旷逸超迈的胸襟和潇酒丰神。

  张岱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彪,又号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度、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国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

  品起笔突兀奇绝,堪称痛快语,不同凡响,引人人胜。这一句之后,本该接入“姚简叔画千古,人亦千古”的原因。谁料作者却转身插人与姚简叔交往的一段至情文字,便把开篇若“银河落九天”的文势一下子收起,变得如九曲回肠。行文也由此变得跌宕起伏,作者构思的精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写与姚简叔的交往,用细膩的笔触,不厌其烦,反反复复地强调二人之间的友情,并以姚简叔平时“为人落落不合”,而与自己却一见如故相对比,显出简叔的至情至性,以及同作者的深厚友谊。这一大段文字似不关文章主题似乎是多余之笔。其实不然,作者详细的叙述旨在蓄积文势,为下文渲染简叔精湛画艺作必要的铺垫,以其“千古”之人,其画自然亦“千古”。一且交待清楚过后,小品便直接了当地导入主题。接着作者详尽地勾勒简叔为他而作的仿苏汉臣《秋庭婴戏图》,使读者不

  香炉峰顶奇险之地,而仍有一帮“痴绝”之人,不惜以身冒险攀登跳跃其上。更有甚者,作者同友人竟不畏遇虎之险,在炉峰顶上赏月。这惊人之举,实在骇人。小品先是极力渲染炉峰绝顶的险峻,又通过描写王守仁等人的痴行,从侧面烘托。尔后,笔锋一转心平气和地叙述同友人登绝顶观落日的经历。因为友人的提议,决定留在峰顶观月。由此进入了本文的高潮,也是最精彩的部分。小品的气氛也由平和渐渐向紧张过渡。用不动声色的行文,将紧张、恐怖的气氛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来。作者以友人的话先下伏笔,来给自己打气,实际上也故意设下了恐怖的因素,为小品文的情节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月出之后,由眼前变幻、古怪的景象,引发出作者同友人内心隐藏着的恐惧感,由此“悄然生恐”,于是“相与策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