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因小品一夜走红到放弃表演小品,小沈阳到底遭遇到什么问题?
谢谢邀请!认识小沈阳是因为他跟他的师傅赵本山演的小品《不差钱》。
当年我感觉也确实好笑,但这种好笑是不能令人久久回味的笑,这是一种媚俗的笑,靠着人们的猎奇,人们追求感观的新鲜获得的效果,它永远只能算是一种“小品”。一种文化史上找不到的名堂。
纵观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能够称得上艺术的总是唐宋诗词,宋元杂剧元曲,这些能够称得上国粹,能够影响人类并走向世界。而绝不是那些应景媚俗的文艺文化,这些媚俗的东西,其实跟真正的文化相去甚远,完全是脱离人民群众真正的生活,悖离人们真正的审美,没有丝毫灵魂可言的俗不可耐的表演,迟早都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而今天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那些依靠小品走红的这星那星们,他们根本代表不了中国文艺的方向,代表不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真正的需求,他们也不会真正的付出心血汗水,为人民群众创造出真正有灵魂的作品。国家辉煌的大舞台,也就绝不能成为他们插科打诨的地方。
我们来看小沈阳,当初明明就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但在赵本山的小品里,偏偏要穿个一边扯的花裙子,拿捏着嗓子逗笑打诨,那个作品到底是个什么主题,谁能说的清?回想起来,不过就是小沈阳的嗲声嗲气,小丫蛋几声结巴着唤那个“毕姥爷”,还有赵本山总是一脸盲人形象的表演。有什么灵魂可言?
赵本山最拿手的据说就是什么《摔三弦》,受他盲人叔叔的熏陶,他把算命先生可以演到骨子里去。这和曾经遍布于城乡的那些“先生”没有什么两样。很多人都会拉会唱,而赵本山却一次次登上了泱泱大国的春晚舞台,一步一步成为了什么“喜剧表演艺术家”,什么主席,什么委员,什么集团董事长,就这样靠“卖车”、“卖拐”之类俗不可耐的搞笑,一个喜剧大师诞生了。随后又是电影又是电视剧,一股模仿追逐之风席卷了中国大地。
然而,时间终归证明一切,历史永远不会选择那些毫无艺术生命艺术价值的东西。往前追溯,那些全民都跳的“忠字舞”,能不能代表文化前进的方向,永远不能,跳过了就沉寂了。
据说赵家班子曾有过“分钱不匀”的事情,有人因此愤而离去。这让我想起曾经见过的算命先生,也是在市里一座桥头坐地分钱的情形。真有点如出一辙。如此“大师”何谈艺术?有时候联想起那顶耷拉着舌头的蓝帽子,我感觉是对勤劳智慧的中国农民的丑化玷污。中国农民的朴实,善良,坚强,坚韧,勤劳勇敢,这些才是他们最本质的特征。绝不是那种被丑化的形象。
很不想说这些话,但也是长久郁积于心的一番话。每每看见有人恶意搞笑,特别是一些这星那星们的假装,心里总觉得是中国文化的荒芜。今天总算有人想到了拿命创作的路遥,想到了他的《人生》,他的《平凡的世界》,当初的路遥,几乎是穷愁潦倒,写书的钱还不够他烧掉的那些劣质的烟卷,当得知自己的书出版时,他是真哭了。仅仅只是他那些用生命关注黄土地上的人们最真实命运的文字变成了真正的书本,他就激动不已。为了黄土地上的人们,他愿意把生命尚存的气力全部吐出去。有过一丝一毫的功利吗?没有?这就是答案,真正为人民而创作的人永远不朽。
很高兴看到小沈阳放弃了小品,也不知道他发展什么去了,别再穿上那个花裙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