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千一百九十帖 读《荔枝小品》

  读书破万卷(4190)•《荔枝小品》

  《荔枝小品》,现代散文集。钟敬文著。北新书局1927年9月初版。编入藕社丛书。

  钟敬文(1903.3.20——2002.1.10)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散文家。建国以前曾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广州中山大学、浙江大学、香港达德学院,1949年到北京,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至今。钟敬文从20世纪20年代即致力于民间文学事业,曾参与组织中山大学民俗学会、杭州中国民俗学会,编辑《民间文艺》、《民俗周刊》、《民间月刊》、《民俗学集镌》等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命筹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时被选为副理事长。1978年他和顾颉刚等六教授倡议重建民俗学和有关研究机构。现在他兼任中国民间文学家协会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等职。钟敬文在民间文艺学方面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始终坚持对基本理论的探索,在吸收一般文艺学理论、欧洲人类学派理论的基础上,他系统地学习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与文艺的理论,提出建设独立的民间文艺学的完整构想。主要论著有《民间文艺学的建设》、《把我国民间文艺学提高到新的水平》、《建立新民间文艺学的一些设想》等文章。此外,他还注重中国民间文艺学科学史的探究,主持“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的研究工作。在民间文学体裁研究中,他的《中国的天鹅处女型故事》、《中国地方传说》、《老獭稚传说之产生地》、《马王堆汉墓帛画的神话史意义》、《论民族志在古典神话研究上的作用》、《刘三姐传说试论》、《为孟姜女冤案平反》等文都享有很高的声誉。他的论文结集有《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民间文艺谈薮》、《新的驿程》等。

  《荔枝小品》收小品散文22篇,书前有作者的《题记》。这是作者第部小品散文集,作品多写于1925——1926年间。在《题记》中,作者谈到了自己的文章风格。他说:“我的文章,很与周作人先生的相像,几位朋友都是这样说过。”聂畸认为他“冲淡平静,是个温雅学人之言,颇与周岂明作风近似”。王任叔则说:“你的散文是从周作人自己的园地里走出来的。”不过周作人的散文冲淡而整齐,含意比较深,你的散文,冲淡而轻松,含意比较浅。这怕也是年龄的关系吧。作者援引这些看法后,认为自己文章的作风,“固有与周作人相似之处,但还有一种风格很不同的作品”。作者的结论是:“我的文章与周先生的相似,也许是受了他的影响,但说到模仿,却自问尚没有这种卑劣的动机。”在《荔枝小品》中,最为人称道的,正是与周作人风格近似的那些,如《荔枝》、《忆社戏》、《再谈荔枝》、《秋宵书怀》、《谈雨》、《游山》、《水仙花》、《啖槟榔的风俗》、《花的故事》等。在《荔枝》、《再谈荔枝》中,也是将关于荔枝的传说趣话,随手征引,左右逢源,知识丰富,意趣盎然。将叙述、描写、抒情巧妙地配合起来,大有周作人小品的特色。《啖槟榔的风俗》,将关于岭南的习俗,啖槟榔之功用及有关知识,侃侃道来,令外地人大开眼界。《荔枝小品》中另外一类,则有《临海的旅店上》、《送王独清君》、《记找鲁迅先生》、《潜初去后》、《请达夫喝洒是不果了》、《逝者如斯》、《看国画展览会》等等记叙性散文,记事抒情,也很能恰到好处,这便是作者以为跟周作人风格不同的篇什了。整部散文集文笔冲淡静默,表现出平远清秀的风格。30年代评论钟敬文的散文,都认为他是周作人一派的风格。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中说:“钟敬文出身于广东的岭南大学,本为文风极盛的海丰县人,所以散文清朗绝俗,可以继周作人、冰心的后武。”阿英在《现代十六家小品》的《钟敬文小品序》中,明确将钟敬文作为周作人一派影响之下的作家来论述。阿英认为,不仅在文章作风,就是在思想体系上,“钟敬文也有和周作人合致的所在,就是田园诗人的思想与情怀。”阿英还认为:“钟敬文,这一位小品文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没有他们那样的富有独创性,他的思想以至于风格,也没有特殊的新意。”但是,“却有不少在他人影响下的好小品”,都可以说是新文艺的小品中的优秀之作,这些优秀之作,是事实地帮助了周作人一流派的小品文运动的发展。这些评论,都是早期的,对于《荔枝小品》时代,也许是合适的。稍后,钟敬文又出版了《西湖漫拾》、《湖上散记》,在风格上就有所突破。再后来,钟敬文先生潜心于民俗学的研究,有时偶写散文,那也开拓了自己的新领域。但是,不论怎样,《荔枝小品》是20年代的名著,是现代散文史上较早出版的散文集,我们应当记着它的功绩。

  评:记事抒情两相宜,冲淡静默文飘逸。清朗绝俗继作人,平远清秀富新意。

  思想情怀田园诗,恰到好处继周(周作人)俞(指俞平伯)。

  《荔枝小品》是名著,散文史上有功绩。